“但是在西周的中伯壶青铜铭文上,甚至说文当中,亲字都去掉了旁边的‘见’,可见亲的简化用法,其实是遵从了金文和《说文》,从很久远的时代就开始了。”
“产,金文为‘彦’的省略,‘彦’即‘谚’,表示口口相传的狩猎、农耕经验。”
“在下面加上代表草木萌发的字形,本义是指古人利用农谚耕种作物。”
“篆文承续金文字形,但是大家看隶书,隶书直接取用了篆文的‘产’字中‘彦’的简化法,直接写成‘产’的字形。”
“所以这个用法,同样古也有之。”
“再看乡字,甲骨文字形是两人相向对坐,中间摆着食器进食,所以这个乡,其实就是宴飨的初文。”
“其后这个字出现了变化,左边和右边的人,一个变成了乡,一个变成了右包耳,中间的食器,本来是‘?’,本来是簋字的初文,后来发生了讹变,中间部分变成了皀声。”
“所以这个简写的乡,本来就是人变化的,怎么能够说乡无郎呢?”
“要说其爱字,那就更有意思了。”周至笑道:“说爱无心的,其实是不了解这个字的变化,”
说着将爱字的甲骨文和篆书都写了下来:“目前基本可以确定的是,甲骨文中的爱,是上‘旡’下‘心’的形声字。”
“到了后来,有分化出了两个写法,一个是秦系文字以外的‘?’,这个很明显就是甲骨文的直接变体。另外一个是秦系小篆,在“?”的基础上添加了符号‘夊’,然后演变成了后来广泛使用的‘爱’。”
“至于为什么秦篆要加上‘夊’,目前有的学者认为这是个赘余符号,并不影响整个字形的构意,有的认为有意义,并解释为‘行’,但也没有确切的语言事实来佐证。”
“再到后来,声符‘旡’发生讹化,变成了受字头,但是在诸多书法作品中,我们依然能够看到无数‘追古’的例子,书法家们在寻求变化的时候,会将受字头还原成旡,恢复爱字的原始写法。”
“可是这就说明心字从甲骨文开始就一直存在呀。”那个宝岛男生露出了得逞的表情:“最后是被简化字给简化没了,所以说简体字变成了‘爱无心’,这就没错。”
“错了。”周至摇头:“这个心,其实一直存在于爱里。”
“大家认真来看秦篆的写法,先是旡,再是心,其下是什么?”周至用粉笔头虚圈了一下爱字的底部:“注意看,是‘夊’,而不是‘友’。”
“可是在简体字里呢?大家看,是‘友’而不是‘夊’。”
“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了‘心’并不是不存在了,而是被简化成了一横,与夊一起变成了‘友’字。”
“好了,我接下来知道要做什么。”周至举手制止了宝岛男生准备要发言的举动:“我会论证,为什么这个一,是从心变化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