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嘿!我是对的!”柴荣斌高兴得就好像得到老师夸奖的小学生一样,不过奖品却是自己发给自己:“说定了,今晚我请客,狮子楼!”
“先说说特征。”老李笑道:“机会难得,小周老师给我们上上课!”
周至笑道:“现在看底胎,看釉料,大家都已经有一定的水平了,那我们就讲点进阶的。”
“所有青花瓷里边,苏料是最容易辨认也最难仿造的,原因就因为它的四个大特征——晕散,锡斑,串珠纹,网格纹。”
“其实造成这四大特征的原因,是因为苏料虽然发色最明艳,也最稳定,但由于古代工艺的原因,粉料研磨得不够细致造成的。”
“因为粉料不够细致,在高温下熔融的时候,就容易形成晕散和流淌,这就是第一项特征;流淌之后钴离子重新凝聚,就形成了串珠纹;铁离子重新凝聚,就形成了锡斑;而锡斑在形成的过程中有结晶现象,放大一百倍看,就是网格纹。”
“这四大特征,至少到现在还没有见到能够完全模仿出来的,加上苏料青花独特的发色,因此所有青花瓷器当中,最容易鉴定的就是苏料青花。”
“现在大家都学聪明了,玩瓷器就玩大开门的,特别是民窑,用了苏料的民窑青花,基本都是一眼的大开门。因此只要认准这一点,基本上就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
柴荣斌笑着对周至拱手:“这个思路还是当年你教给我们的,‘情愿一招吃遍天,不去到处买新鲜’,当真是受益匪浅。一下子就上路了。现在回想起以前来,那是吃亏吃大发了。”
“现在上路也还不晚,道光前官窑器虽然有点不好弄了,但是道光后的,还有类似这种空白期的,以及宋元时期的一些单色釉精品,也还有的是机会。”张诚也将自己的看法讲出来。
“说回空白期。”周至说道:“因为大都是民窑器,所以在胎、釉的制作上较粗,削足也不太规正。”
“空白期器物,底足是个大特点,总的倾向来说,有逐渐加宽的趋势,足宽而深,是本期民窑器的普遍特征。”
“瓶、罐类早期底部无釉。至后期,圆器多为釉底,砂底反而变得少见。因为工艺水平下降的原因,碗、盘类器底足跳刀痕明显。”
“正统期胎体多数比较厚重,胎骨细白坚致。底釉因为杂质的关系,很难做到纯白,多数青白,这一类底釉釉层莹润;少数的釉色泛黄,这一类釉面则常带有开片。”
“等到景泰以后,瓷器胎质开始兼有粗细两种。胎色由洁白向灰白转变。釉色白中泛青,釉层肥厚如脂。到了天顺,胎色开始变得洁白或灰白,釉色里青味减少,白度增高,釉面变得平整莹润。器物的表、里和底釉色调比较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