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剩下的那些,也在拍卖会上拍出了高价,其中吕曼和张明玉合作雕刻的一件仿古犀觥,更是以其较大的器型,极致的玉质,绝美高古的楚国青铜器造型,纷繁神秘的细腻花纹,引发了拍卖会上最激烈的争夺。
这只仿古犀觥最终拍出了一百四十万的如今“绝对高价”,一下子就顶开了现代和田玉器的价格空间。
据说拍卖会完毕后,吕曼和张明玉抱着哭成了一团,她们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到,自己的手艺居然可以这么值钱。
消息传到蜀大,正在复习应试的周至也想哭,这只仿古犀觥虽然在港岛拍出了超过国内正常价格的十倍,但要是再放二十年,再往上翻十倍都打不住。
所以现在这个拍卖价,最多只能算是零头!
十二件玉器一共给周至挣了五百多万港币,但是按照二十年后的价格,周至这把亏了小一个亿。
当然也不能完全这样硬算,因为要让周至靠自己的能力,将和田玉炒作到二十年后的那个价格,再多花十个亿他都做不到。
所以该舍的财,就是得舍。
如果说这场展览并没有让周至多高兴的话,还是这个月,在首都举办的另一场展出就不一样了。
四十五年海归文物展。
自从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以来,大量文物流失海外,共计不下千万,其中以劫掠,抢夺,盗窃,走私等非法手段流失的,至少占据了绝大多数。
由于举证极度困难,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流失的那些文物,除了如周至这般回购,回归的可能性极小。
不过有一类却是完全可以追索的,那就是建国后,尤其是中国加入联合国关于保护文化财产而制定“54年公约”和“70年公约”,以及我国与许多国家签订文化、文物、旅游合作协议,以及防止文物非法进出境的政府间协定以后,这样的追索便有了可以依循的法律机制。
本来这样的追索方式是所有文物回归方式当中最困难的一种,但是架不住建国后尤其是八三年后,被以非法手段盗运出境的文物实在有点多,因此现在追索起来,也有了不小的成果。
最近中国关于世界文化遗产分类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的倡议在教科文组织获得通过,全世界对于世界文化遗产有了一个正式公认的分类标准,以此为契机,为了彰显对文化遗产的重视,相关部委和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牵头,组织了一次大展。
这次大展的展品有几个来源。
一是海外人士的主动捐赠,这里边既有华人华侨,也有外国人,如周至打过交道的坂本五郎,曾经给国家历史博物馆捐赠过宋葵花式漆盘等文物。
还有一种就是国人回购,这里又有两类,一类是购入后自行收藏,比如周至的六手卷,一类是购入后捐赠给各地博物馆,包括故宫和国博,比如李家人购回的圆明园兽首。
还有一类,就是法律追索了,还是两类,一类是配合国际刑警破获的刑事案件,一类是两国在协议框架内联合破获的刑事案件。
涉案的赃物,经过艰难的法律程序以后,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