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由于朱由校只有十六岁,按照大明的定制天子在二十岁亲政之前通常会由太后进行辅佐,决定国家的重大事务。
至于托孤的辅臣们,他们的职责与太后之间并不冲突,有些类似于内阁,对那些上奏的奏章写出处理的意见,然后交由太后来决断。
换句话而言,托孤辅臣们拥有的是建议权,而决策权在太后那里。
大明史上最有名的太后辅政,也就是垂帘听政,发生在万皇帝的身上,由于万皇帝年幼,故而万皇帝的母亲李太后垂帘听政,对朝堂上的大事进行决断。
所以,在朱由校二十岁之前理应由李皇后来垂帘听政,毕竟朝代的皇帝都不会把决策权交给朝臣,这可事关皇权的根基。
而明朝由于外戚势微,再加上无论文官集团还是勋贵集团都反感外戚集团,故而明朝不会出现太后把持朝政的现象,一旦皇帝亲政就退居到了幕后。
因此,京城各派系加紧了对李皇后的接触和巴结,谁能想到几个月前还备受冷落的李皇后如今摇身一变成为了大明最炙手可热的人物。
这一转变一时间也令李皇后有些难以适应,不过她是一个聪明的女人,要不然如何能在后宫中获得泰昌帝的独宠?
面对着朝堂上的局势,李皇后很快就调整好了心态,有条不紊地处理着后宫和朝堂上的事务。
对外,李皇后开始亲近齐楚浙三党,她虽然从未参与过政事,但在后宫十余年耳濡目染下也知道万皇帝驾驭臣下的手腕,认为朝堂上派系势力的平衡远比东林党一党独大要好。
对内,李皇后以朱由校的名义提升朱由校身边的近侍魏忠贤为司礼监首席秉笔太监,提督东厂。
朱由校迟早要亲政的,因此魏忠贤早晚要执掌司礼监,让他担任首席秉笔太监和执掌东厂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朝代的皇帝都会这样做。
这样一来,魏忠贤也从宦官中的默默无名之辈一跃成为了内廷的三大太监之一,可谓咸鱼翻身,飞上枝头变凤凰。
内廷三大太监指的是内廷最有权势的三大宦官,分别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司礼监首席秉笔太监兼东厂提督、御马监太监。
显而易见,内廷中自然以掌印太监为尊,掌印太监执掌着皇帝的玺印,负责给内阁阁员递上来的奏章用印,如果他觉得奏章不合适就会拒绝用印将其打回去。
司礼监首席秉笔太监在内廷中的权势仅次于掌印太监,原因无他,他执掌着直属于大明的情报机构东厂,很多时候都威压锦衣卫北镇抚司。
至于御马监太监的权势为何会盖过司礼监其余的秉笔太监,是因为他执掌的御马监直接负责亲卫中龙骧卫与虎镶卫的军队,并参与亲军的管理。
这使得御马监在内廷的二十四衙门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被视为内廷中的武职衙门,也使得御马监太监得以跟司礼监掌印太监和司礼监首席秉笔太监三足鼎立。
内廷中之所以会有这种职位上的设定,自然是皇帝对内廷的制约了,使得三大太监各司其职,相互制约,避免出现一人独大的局面。
李宏宇一边查李可灼的案子,一边暗中观察着京城的局势变化,由于得到了李皇后的支持,齐楚浙三党终于可以从东林党的强烈攻势下松一口气。
为了得到更多的线索,李宏宇让人贴出了重金悬赏的告示,凡是提供与李可灼制作“仙丹”一事有线索的人,将受到百两白银的重奖。
很快,在重金悬赏的诱惑下,锦衣卫北镇抚司的人得到了一条有价值的线索,城外一座道观的一名小道士密报,一个在道观里挂单的云游方士在李可灼第一次给泰昌帝进献“仙丹”后喝醉了酒,无意间说过他也会做“仙丹”,而且比李可灼做得更好。
那名小道士还以为是醉话也就没放在心上,后来李可灼被锦衣卫北镇抚司的人抄家后那名云游的方士忽然急匆匆离开。
直到官府贴出了重金悬赏告示,那名小道士才意识到那名云游方士有问题,不过他也不敢确定,故而踌躇了一番后到官府报案。
李宏宇立刻通过刑部下发通缉令,在北直隶以及周边州府通缉那名云游的方士,同时派人到道观去查那名云游方士的底细,这是他目前为止得到的最有价值的线索,自然要顺藤摸瓜追查下去。
事实证明李皇后还是非常有远见的,选择李宏宇来追查李可灼一案是无比正确的决定,如果换做其他人的话现在肯定忙着派系间的争斗,岂会像李宏宇一样在查案上投入了不少精力。
毕竟,李宏宇答应过万皇帝要向朱常洛和朱由校尽忠,故而他自然要查明朱常洛暴死的原因,也算是尽了君臣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