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鸭

繁体版 简体版
小说鸭 > 江湖小人 > 第九节 血魔穷天

第九节 血魔穷天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天龙伏虎神功,相传为武宗朝一代武痴“血魔”穷天所创。穷天之名,令历代明教中人,思之丧胆。明教教训,遇身怀“天龙伏虎神功”者,虽不共戴天,亦避之。

唐会昌四年(公元844年),因唐武宗好神仙之术,以道士赵归真为右街道门教授先生。道教始于东汉顺帝年间(约为公元135年),当时的沛国丰人,术士张道陵于蜀中鹤鸣山悟道,遂创立“五斗米道”。其后,张道陵四世孙张盛于晋永嘉六年(公元312年),移居信州龙虎山,从此张氏后人世居于此,世人称之“张天师”。

赵归真出自张天师门下,云游四海,道行高深,世人称之“赵真人”。赵真人有两个过命交情的好友,一个是罗浮山人轩辕集,另一个是渤海人穷天。轩辕集温文尔雅,满腹经纶,素善辩驳,人称“赛晏殊”;穷天则是当时闻名天下的第一盗匪,飞檐走壁,强取豪夺,杀人无算,人称“血魔”。

武宗时,佛教盛行,尤以传自回鹘的“摩尼教”横行天下。

摩尼教由波斯国传入回纥,而后借助回纥进入大唐。回纥人素来骁勇,大唐屡招之平乱。因此回纥使者在长安城甚是嚣张,在唐大历年间,回纥使者屡在京师肇事,掠人子女,殴辱官吏,杀人越货,官府不能禁。唐大历十年(公元775年),回纥使者杀人被捕,其首领破狱夺囚,朝廷竟不敢问。

唐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回纥改称回鹘。回鹘使者与“摩尼教”长老同来京师,摩尼教传入中原,并先后在长安、洛阳、太原、泉州、汴州等地建寺,势力逐渐强盛,日见骄横。朝廷虽欲打压,无奈有回鹘使者撑腰,兼之教众尚武凶悍,官府不敢过问,使其最终成为了天下第一教。

赵归真欲提倡道教,打压佛教,遂令轩辕集说服武宗禁佛。于是,轩辕集历数“摩尼教”之恶行,凭三寸不烂之舌,终于使武宗下决心禁止佛教。

其时,回鹘已于唐开成五年(公元840年),被与之交战二十年的黠戛斯部所破,可汗弟往投唐天德军塞下,要求内附,余众分散。一支迁往吐鲁番盆地,称高昌回鹘或西州回鹘;一支迁往河西,称河西回鹘或甘州回鹘;一支迁往南疆,称葱岭西回鹘。大唐边关各道节度使乘势加以剿灭,回鹘国势日衰。

当时,内有宦官仇士良、鱼弘志专权,外有宰相李德裕把持朝政。赵归真密令穷天深夜潜入内宫,将兵仗印符藏于仇士良的住所,旋即密告武宗。仇士良遂因私藏兵仗之罪,被削夺官爵,籍没家资。李德裕心知乃赵归真所为,遂上书皇帝,极力赞成禁止佛教。

唐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天下禁佛。穷天一马当先,矫借官府之力,四处杀戮佛教中人,对意欲反抗的僧侣及俗众,更是血腥屠戮,牵连者甚众,并一举剿灭了天下第一教“摩尼教”。摩尼教教主浴血逃脱,亡命江湖。

后来,摩尼教为躲避官府追杀,改名为“明教”。明教因朝廷杀戮僧侣,不再要求教徒剃度出家,而只是食菜事佛,行事亦诡秘乖张。明教教义虽崇尚光明,但其做为往往阴暗歹毒。明教教徒因朝廷封禁,出没隐秘,神出鬼没,与朝廷更是势同水火,并以反抗朝廷为宗旨,成为历代朝廷闻之色变的秘密江湖教派,世人称之“魔教”。

一时间,天下毁寺四千六百余所,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及大秦穆护、袄僧二千余人还俗;毁招提、兰若四万余所,收大量田地及奴婢十五万人。长安、洛阳两街只余两寺,每寺僧三十;天下节度、观察使治所及同、华、商、汝等州仅留一寺,并分三等,上等留僧二十人,中等留僧十人,下等留僧五人。旋令东都洛阳只留二十人,诸道留二十者减半,留十人者减三人,留五人者更不留。这就是震惊天下的“武宗禁佛”。

穷天做为朝廷的禁佛使者,横行天下,稍不称意,即大开杀戒,无辜死难者甚众。再后来,“血魔”几乎成了魔鬼的化身,令人闻风丧胆。天下间的妇女、长者,常以“血魔”之名,恐吓孩童,百试百灵。

唐会昌六年(公元846年),赵归真炼金丹与久病的武宗服用,不慎致死。诸宦官秘密定策,立光王李怡为皇太叔即位,是为宣宗。四月,宣宗先行将李德裕罢相,充荆南节度使。然后在宦官的协助下,杖杀赵归真及其弟子;流放轩辕集于岭南;贴皇榜,缉拿逃脱凶犯穷天。

穷天本是亡命之徒,流落江湖后,更是变本加厉,滥杀无辜。兼之其练武成痴,武功日臻化境,天下间竟无人能制之,官府、江湖,黑白两道,避之唯恐不及,何谈抓捕于他。在之后的十年里,穷天纵横四海,傲笑寰宇,所到之处,群雄偃伏,宵小望风而逃。

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唐宣宗在停止追究宪宗被杀事,昭雪“甘露之变”后,大赦天下。下诏宣布:回鹘有功于唐,会昌中乘其内乱,加以殄灭,系李德裕之过。现居安西之可汗已庞历如回旧地,当加册命。令边关各道节度使,停止征讨回鹘部族人。并遣使招还大中初年流放之道士轩辕集。

风陵渡口,夕阳西下。

穷天施施然出现在渡口唯一的一家客栈门前,杏黄酒旗在初冬的寒风中,猎猎作响。

穷天大步入内,四下打量了一番。店堂不大,虽然简陋,却还算洁净。客人不多,三三两两地散坐在几张桌子之前,有的在浅斟低饮,有的在轻声细语。最为醒目的,是靠墙角的一张桌子前,一位老年僧人的光亮秃顶。

僧人著一身敝旧却整洁的灰布缁衣,脸上皱纹密布,却很慈善,手中一串佛珠,在指间缓缓转动,他虽然闭着双目,但他身上却透着一股说不出的震慑之气。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